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

德國科隆大教堂-東方三聖的秘密 (三部曲之一)

實在太高了難以拍到全景:攝於2015年五月
科隆大教堂(Kolner Dom或Cologne Cathedral,全名Hohe Domkirche St. Peter und Maria)是德國排名前十名的景點,由於交通方便,就在科隆火車站的旁邊,所以每年有六百萬遊客拜訪。

2017年用好一點的照相機再拍

教堂的大門:攝於2016年七月
火車還沒有進站,所有都的視線必然投向教堂。實在太高了。

教堂主塔的實際的高度是157.3米(如果用標準的3.5公尺為一層樓的高度換算,大約有45層樓高),由於科隆有立法規定市區建築高度,所以更顯得教堂的壯觀。在全世界的教堂當中,她的高度為第三名,但2026年當聖家堂完工後,將變成全世界的第四高,排在她前面的教堂如下:

170.0公尺: 聖家堂(Sagrada Familia):西班牙巴賽隆納,預計為2026年完工。
161.5公尺: 烏爾姆大教座堂(Ulmer Munster): 德國南部的烏爾姆市(Ulm),完工於,但是為基督教教堂。
158.0公尺: 雅穆索戈大教堂(Basilique de Notre Dame de la Paix de Yamoussoukro): 位於非洲象牙海岸的首都雅穆索戈(Yamoussoukro),完工於1989。1990年由教宗祝聖。

攝於2017年五月
除了兩座高聳入雲的鐘塔之外,還有多達一萬一千多座的小尖塔環繞於教堂的屋頂。鐘塔開訪給觀光客攀爬,可以想像登頂之後的廣闊視野;教堂開放時間為6:00~19:30,進入教堂參觀是免費的,但是參觀珍寶廳(四歐元)與爬塔樓要付兩歐元(2014年的紀錄)。

攝於2016年七月
如同波昂,科隆在羅馬帝國的初期,是一個兵營,羅馬帝國把萊茵河艦隊駐紮在這裡,於是人口迅速開始聚集,形成了城牆與都市。

大約在紀元前後的時候,出生於科隆的茱莉亞-阿格里皮娜(Julia Agrippina,或稱之為小阿格里皮娜(Agrippina Minor or Agrippina the Younger))成為羅馬帝國最有權勢的女人,稱之為Julio-Claudian王朝。在她的掌權的那段時間,她沒有忘記她的家鄉,把這裡命名為「克勞蒂亞·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」(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),科隆便成為羅馬帝國一個城市,今天科隆的名字Cologne便是從由這個羅馬名字中的Colonia演化過來的。現今科隆市區之內,還是會看到一些中古世紀、或是羅馬城牆的遺跡。





根據考古發現,科隆大教堂原址曾有一座羅馬的神殿,但從313年開始有一位天主教的主教駐在這裡;西元320年教堂建成,當時教堂使用的洗禮盆,目前也還展示在教堂中。雖著人口聚集,教堂不斷擴建和改建,直到873年9月27日科隆大教堂的前身正式落成,這時教堂已經有一定的規模。

西元十世紀的德國各大公國之中,最強的是士瓦本(Schwaben)公爵,其統治地區包含如今瑞士、法國南部與德國西南部的地區,其領袖腓特烈一世(Frederick I)大公,成為德國境內最有權勢的人。1154年開始,由於德國各大公國都已經臣服於腓特烈一世的腳下,在他領導之下,展開對於義大利的入侵。腓特烈一世對義大利進行六次的攻擊,他於1155年拿下羅馬。1158年的攻擊中佔領了米蘭,並在義大利北部地區建立一個傀儡政權,也得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。

1164年,腓特烈一世將原存放於米蘭主教教堂的「三王聖龕」 (存放東方三聖的遺骨)贈給科隆大主教Rainald von Dassel。於是科隆教堂藉此成為歐洲天主教的聖地,各地朝聖者,絡繹不決的由各方而來。

巴黎聖徒禮拜堂: 攝於2016年九月
1238年,法國國王路易九世透過威尼斯商人的仲介,用十萬法朗由拜占庭皇帝手中購得耶穌受難時戴的荊冠,1248年全新的哥德式教堂(聖徒禮拜堂La Sainte Chapelle,位於聖母院的對面)在巴黎落成,法國國王親自主導了聖物的安置,隨後又購得耶穌受難時十字架的碎片。

參考: 法國巴黎聖徒禮拜堂(La Sainte-Chapelle) - 法王路易九世的夢

這些轟動歐洲的消息,讓科隆的聖地地位大受影響,於是科隆決定投資興建一個更為體面的大教堂,作為與法國巴黎競爭挑戰的回應。新教堂於1248年8月15日開工,到1322年完工,「三王聖龕」得以安放在新的大教堂中,接受信徒的朝拜。

科隆大教堂的大殿,三王聖龕位於大殿的盡頭: : 攝於2017年五月

三王聖龕: 攝於2017年五月

三王聖龕:攝於2017年五月
三王聖龕:攝於2017年五月
但是著名的教堂尖塔,確等到1355年才動工,一直蓋到1880年10月15日才完工,建造時間長達632年又兩個月。

:
科隆大教堂:攝於2017年五月
這裡要說一段題外話,腓特烈一世於1189年,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身份與法國國王腓力二世-奧古斯都(King Philip Augustus)、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(King Richard the Lionheart)合作,發起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(Third Crusade),他率領了多達十萬名部隊,其中包含兩萬名騎士,幾乎全歐洲的貴族都動員參與行動。1190年的六月十日在東征的途中,來到了土耳其的Saleph河(目前已經改名為格克蘇河Goksu),這不是很寬的河,部下建議要翻山繞路,他認為游泳渡河更以節省時間;爭論過程中,一時激動,他跳進了河中,想證明給部下看,結果在幾分鐘後淹死在河中,以有點搞笑的悲劇方式,結束了偉大的一生。後來有歷史學家說,他是跳入冰冷的河水中,造成心臟病發作。更有人把他亂動「三王聖龕」遭到詛咒,作為這次意外的原因。

最近幾年,幾乎每年都會來到科隆,不可免俗的來到教堂數次,「三王聖龕」這題材一直吸引著我,但隨著對於這聖經故事的深入了解,東方三聖與遺骸的由來,卻產生了很多的懷疑與不解  …  (未完,待續)

 續 - 德國科隆大教堂-東方三聖的秘密

看完教堂要吃飯的時候,可以參考下一篇:

在科隆(KOLN)看完教堂後,推薦的幾家平價美食餐廳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